心理健康自我保持方法
发布时间:2020-08-04
经《市民心理健康自测量表》测量为优秀心理健康素质的人士,如何保持优良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作如下讨论。我们向你推荐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关于“自我实现”的一些看法,供你进一步完善自我。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心身各方面的潜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经历与成果。他在研究他所尊敬的两位导师的人格特征时,无意中发现两人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这使他意识到他调查的不是两个互不相关的人,而是在调查一类事业上有成就人的特征。于是他对学生及历史上的名人展开调查。并且根据近代史上38位成功名人(包括富兰克林、林肯、罗斯福、贝多芬、爱因斯坦等人)的人生历程,归纳出16点“自我实现者”的共同人格特征。⑴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为实际的人生观。⑵悦纳自己、别人以及周围的世界。⑶在情绪及思想上表达较为自然。⑷有较广的视野,就事论事,较少考虑个人利害。⑸能享受自己的私人生活。⑹有独立自主的性格。⑺对平凡事物不觉厌烦,对日常生活永感新鲜。⑻在生命中曾有过引起心灵震动的高峰体验(注:关于高峰体验不一定要将它视为高不可攀;在不同年龄和环境下,有不同的级别;关键是将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列为目标,来体会“成就感” )。⑼爱人类并认同自己为全人类的一员。⑽有至深的的知交,有亲密的家人。⑾具民主风范,尊重别人的意见。⑿有伦理观念,能区别手段与目的;绝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⒀带有哲学气质,有幽默感。⒁有创见,不墨守成规。⒂对世俗,合而不同。⒃对生活环境有时时改进的意愿与能力。台湾与大陆的心理工作者将其编成一副对联:《尚实际、有创见、建知交、尊客观、崇新颖、讲民主、择善固执、创高峰体验; 爱生命、具坦诚、重公益、知伦理、能包容、富幽默、悦己信人、享生活乐趣》。“尚实际、有创见、尊客观、崇新颖”是了解并认识客观现实,对平凡事物不觉厌烦,接受新鲜事物,不墨守成规。“建知交、讲民主、具坦诚、能包容、知伦理、富幽默、择善固执、悦己信人”是在职业活动及人际交往中的综合表现。“爱生命、重公益、创高峰体验、享生活乐趣”是在社会活动及对待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如何进行“自我实现”呢?马斯洛提出通向自我实现的6条途径:第一条,要自我实现先要“无我” 。因为自我实现是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身心地献身于某一事件而忘怀一切。此时,个体完全成为一个人。“无我”就代表这种体验,马斯洛认为,青年人的毛病就出在太少无我而太多的自我意识。第二条,自我实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生活的道路不是平坦的,在前进时遇到阻碍,就可有趋向防御、趋向安全、趋向退缩的选择,也可作出成长或超越的选择;选择后者就是趋向自我实现的运动。第三条,要勇于承担责任。做任何事情都要诚实、诚信;不要欺骗、隐瞒。遇到问题要有“反躬自问”的责任心。每次责任就是一次自我实现的过程。第四条,自我实现没有终点。它时时刻刻,都处在一个人的潜能的实现过程中。第五条,高峰体验呈现于自我实现的短暂瞬间。把握住这个瞬间的体验有助于促发进一步自我实现的自信;但沉缅于既往的高峰体验中,会滞留前进的脚步。第六条,努力发现自己先天的生物学本性(潜能),马斯洛认为潜能是遗传决定。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位创始人罗杰斯也主张“自我实现”是人性的本质。但在理论取向上与马斯洛稍有不同;马斯洛主要解释个体从需求到达自我实现境界的历程;而罗杰斯是说明自我实现境界不易达到的原因。他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经验统称为“自我观念”(self concept)。他认为个体的自我观念是在生活环境中有条件的限制下形成的。他将这些限制性条件称为“价值条件”(成年人对儿童成长提供的价值标准)。而个体在形成自我观念时,期望从他人处寻求“积极关注”(即良好的评价)。在自我观念形成或自我实现过程中为发生“理想我”(ideal self)与“真实我”(real self)发生冲突而形成自我失和谐的心理状态时,就要通过心理调适达到“自我和谐”(self congruence)。自我实现就是这样成长的。 你已经具备了较优秀的素质,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应时时对照这副自我实现的对联,不断提高。